“欢乐春节”活动走进美马里兰州 深受学生和社区民众喜爱******
中国日报华盛顿1月31日电 美东时间1月30日,应美国马里兰州非营利机构“世界艺术家体验”组织邀请,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组织梁红舞蹈学校、凤凰艺苑舞团等大华府地区文化社团走入美国民间、走进社区,在马州首府安纳波利斯市“马里兰创意艺术馆”为学生和社区民众带去精彩的中国文艺演出和手工展示互动,受到热烈欢迎。
为让更多观众有机会欣赏节目,活动组织者安排了中午和晚上两场演出。中午演出主要面向学生,400多名当地中小学生由学校集体组织前来观看。晚上的演出的观众主要是社区居民,数百名市民闻讯前来观看演出,很多系举家出动。
舞台表演既有中国民乐演奏,也有极具中国风的舞蹈演出。葫芦丝、琵琶、二胡等传统中国乐器曲调悠扬、旋律优美、引人入胜。舞蹈演员舞姿优美、舞步婀娜,旗袍、羽毛扇的加持,敦煌艺术、京剧元素的融入,荷花、灯笼等中国文化符号的呈现让整个表演美仑美奂、精彩非凡,令观众目不暇接、连声称赞。
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纷纷起立鼓掌,对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致敬。剧场中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大家都沉浸在对精彩节目的回味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手工展示互动现场人流如梭,络绎不绝。大家一边欣赏现场展示的汉服、木板年画、中国书法作品,一边上手体验剪纸、包饺子、写汉字、印制年画等,不仅要 “看热闹”,而且要“通门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使馆此次专门邀请神经网络科技公司带来充满中国文化特色的两款视频游戏《演灭》和《暗影火炬城》。此项目别具一格,不同年龄的民众竞相试玩,乐在其中。
疫情前,中国驻美使馆每年都会组织演出团体走“洋基层”,深入领区内的学校、社区开展“欢乐春节”活动。此系时隔3年之后,使馆首度在外州以现场方式举办“欢乐春节”文化庆祝活动,赢得了各方高度肯定。(中国日报网)
女子不让男童上女厕遭骂,都该拿出些大人的样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没错,但孩子不是物体,总有一些思维和举止,是父母教育一时无法抵达的。可能孩子的某些小失控的行为,正面积极看待是童真,反感抵触看就是冒犯
1月31日,多个平台上出现了一则“女子不让6岁男童上女厕所遭痛骂”的热搜。据网络流传的视频和媒体报道,近日在黑龙江哈尔滨,一地铁站女厕所内,女子发现有个男童站在里面后,加以制止。随后孩子家长称该女子伤害了孩子心灵,将女子堵住要求道歉,双方在厕所内激烈争吵。
被骂女子表示,自己从头到尾并没有凶男孩,只是质疑六岁男童上女厕所且未关门的问题。除了男孩母亲,男孩父亲和另一位同行女子也一直在辱骂她,辱骂时间持续近30分钟。警方目前正在调查此事。
看完这个视频心里很不是滋味,男童妈妈不停声嘶力竭地喊“你伤害他了”,那种难受,是真崩溃。但估计她看完网上一边倒批评她的声音,会更崩溃。
谁造成了她的崩溃?男童妈妈肯定觉得是被骂女生,公允地说,另有“其人”:
一是她自己。6岁男孩能不能进女厕所或许没定论,但6岁孩子应该有性别意识是育儿常识。老话也讲“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性别教育既是保护孩子,也是形成孩子正常社会人格的必修课。父母没充分尽到责任,才会让6岁男孩懵懵懂懂地出现在女厕所,被提醒后还理直气壮。
同时,打着为孩子争取道歉的名义,为宣泄自己情绪找出口,让孩子在现场被围观,甚至被放到网络上接受“审判”,少了一点成年人的理智,也是激化矛盾的主要原因。
二是整个社会不够友好的育儿环境。这几年关于男孩进女厕所的热点新闻屡见不鲜,比如去年11月,福建泉州一宝妈因身体不适带2岁儿子进女厕隔间,也引发了冲突,部分网友的评论很难听。当“占用女性资源”的帽子扣下来,事情性质就不一样了。说到底,还是因为公共场所没有专用或者家庭卫生间。带男娃的宝妈能去哪里上厕所?人有三急,不可能像有网友说的那样提前规划尽在掌握。丢厕所外面等,又该被批不负责任了。这些带娃女性的难处,应该被看见、被重视。
不久前,2022年中国人口减少85万人登上热搜。这是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些年鼓励生育也成了整个国家的当务之急,很多地方都提出了要打造育儿友好型社会,有的地方直接给二胎、三胎家庭发钱。但仅仅着眼经济因素还不够,公共环境、社会舆论的友好程度也影响着生育意愿。应对老龄化社会我们进行了适老化改造,迎接生育潮,公共环境是不是也应该推出“适娃化”改造?比如最基本的,增设母婴室和家庭卫生间。
社会舆论需要更多一些的担待氛围。近些年,涉及孩子的新闻留言区,常常能看见戾气很重的指责,少了一些基本的共情力和包容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没错,但孩子不是物体,总有一些思维和举止,是父母教育一时无法抵达的。可能孩子的某些小失控的行为,正面积极看待是童真,反感抵触看就是冒犯。在合理范围内,对“幼崽们”给予宽容之心,想必也是每一个物种族群的生存法则,人类亦是如此。现在很多年轻人挂在嘴边的边界感,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不矛盾,不宜动辄将二者对立起来。
回过来看这个流传甚广的冲突视频,拍摄女生在厕所中如何批评男童的?是不是像她所称没有过激言行?她是不是视频上传者?视频里人的样貌未经处理就发布是否触犯法规?有没有煽动网络暴力?都值得追问和商榷。
对双方来说,闹成现在这样都不体面。如果能换一种处理方式,都拿出些大人的样子,或许不会是大家都难堪的局面。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罕山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